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逃杀”正在上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2024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28430个具有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企业参加了统计,比2023年减少了922家,同比减少3.1%,迎来五年内首次下降——从个体危机到区域升级,再到全国性衰退,暖通设计未来赛道在哪里?
生存考验的背后,是逃离还是留守?是转型还是深耕?实则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当城镇化率持续攀升,楼市“暴雷”叠加基础设施建设饱和,暖通设计人才又该如何在图纸上继续书写高质量绿色智慧楼宇故事?
从「炙手可热」到「烫手山芋」
在房地产“狂飙”的时代,设计院无疑是大众眼中炙手可热的「高薪」代名词。但随着房企暴雷,“去库存”“保平、保稳”,供需关系加速失衡。犹如多米诺骨牌效应,设计师也从“金饭碗”沦为“高危职业”,降薪、裁员、倒闭潮接踵而至,行业「内卷」被推向新高度。
一方面,房企债务违约,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干活拿不到钱”成为常态;另一方面,新建项目锐减,价格战下设计费持续走低,逼近零利润边界。2025年中国工程设计协会的预警:超 32% 的设计院预计将在 2025 下半年消失,民营设计院倒闭率或达 40%,是国企院的 3 倍;基层设计师离职率突破 51%,创历史极值。
触目惊心的数据,正不断释放信号:行业洗牌加速,是持续深耕,在承压中等待复苏,还是顺势而为,开辟新篇?
生存的十字路口:逃离or深耕?
“更倾向于有经验。”当行业承压下行,实践经历更受青睐。对于即将踏入或刚刚步入行业的「新人」而言,这场“大逃杀”无疑浇灭了许多人的热情,“毕业即失业”成为常态。一面,学校里学得是理想化公式,另一面,实际项目中是“建筑层高不够怎么办?”的个性化现实难题,理论与实践之间彼此割裂、双向脱嵌。
而对于在行业摸爬滚打的资深人士而言,持续性降薪,被迫陷入“干得多,赚的少”的恶性循环。与此同时,行业壁垒高,就业渠道窄,多年积累的“硬通货”在跨界时可能瞬间贬值,沉没的不仅是经验成本,更是多年来的职业认同。
可以说,当上游房地产式微,作为工程建设产业链的“前端传感器”,设计院不可避免地迎来发展“寒冬”,这不仅是数字的衰减,更是隐藏着无数暖通设计师的发展困境。站在“活下去”的十字路口,或许跳出“设计院——房地产”的传统闭环,才能够真正突破承压周期下的发展阈值,在更前沿的楼宇叙事中打开新空间。
从“设备工程师”向“智慧楼宇赋能者”的升维之战
这场可以预见的“危机”,并非行业终结,本质上是一场残酷的“升维”筛选。
纵观暖通专业名称的演变轨迹,早已为今天的转型埋下了伏笔:从“供热、供燃气与通风工程”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再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名称的每一次变更,都是一次行业认知的跃迁,即不止于单纯的冷暖体验,而是针对不同场景痛点建设差异化生态,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
当前,国家“双碳”战略是不可逆转的顶层设计,意味着超级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正成为新建项目的标配,而规模庞大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则是一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此背景下,暖通工程师的角色使命,早已从单纯的设备选型与管道设计,转变为建筑的“能源规划师”,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智慧运维平台,实现对楼宇能源系统的实时监控与优化,打造会呼吸、能思考的智慧楼宇。
显而易见,暖通从业者的未来,不在那一张张趋于同质化的图纸上,而在于以更智慧的方案串联起前沿产品和需求痛点,续写关于绿色、智慧和高效的新故事,在自主求变中洞察市场需求,完成从执行者到咨询者、从工程师到解决方案专家的华丽转身,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竞争壁垒,从而推动建筑领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