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火热开幕。诸如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们正在对世界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类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自哥白尼开始,人类便梦想着有朝一日能飞上蓝天。虽然现在我们可以通过飞机、滑翔机等工具飞上天空,但这些似乎与鸟类的自由翱翔还是相差甚远。如今,瑞士苏黎世艺术学院交互设计硕士学位项目负责人Max Rheiner正在把人类的飞行梦想变成虚拟现实。他和团队小组发明了一个飞行模拟器,该设备使用了VR虚拟现实技术,同时配合装有风机的模拟飞行装置,来完美还原飞翔的感觉。在一次采访中,他跟我们解释了如何完成这个项目,以及为何空气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您是怎么想出创造一个能让人们飞行的模拟器的想法?
我们想研究如何将虚拟现实中的沉浸感扩展为全身感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脑洞大开。通常,传统的模拟器只是模拟像牵引机或飞机这样的机器,但我们想创造一个飞行模拟器,让你觉得自己像一只真正的鸟儿一样飞翔,而不是正在操作一台机器。从设计的角度来说,飞行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为它是人类最渴望的梦想之一,我自己也曾多次体验过滑翔机和无人机飞行。
您是如何启动这个项目的?
当我对飞行模拟器的设计有些头绪时,一个鸟类保护组织联系到了我。他们要举办一次关于鸟类飞行的展览,因此我们达成共识,要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帮助下让人类像鸟一样飞行。重要的是要尽可能地融入更多的感官体验。虚拟现实通常能解决视觉和听觉的问题,但我下定决心要将感觉运动和触觉体验纳入其中。因此我们组建了一个小团队,组装了第一个原型。
飞行模拟器是如何工作的?
用户需趴在一台可以三维运动的机器上,它能作上、下以及前、后移动,并且在转弯时能向侧面倾斜。用户将双手展开,伸进“翅膀”,然后就可以像小鸟飞行时那样做扑翼动作,向前移动,通过手腕完成转向。因为许多人的运动技能有限,我们无法指望他们像鼓手一样双手协调,因此特意选择了一种非常直观的转向方式。用户还需佩戴VR眼镜和耳机,感受风机带来的气流变化。为了产生逆风,我们选择了依必安派特的风机,因为它们的转速可以调节,从而模拟不同的飞行速度,而且风机运行非常安静。模拟风在飞行模拟器体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除视觉感官外,人们通过皮肤和头发感受风或风的阻力大小,这对于我们体验速度非常重要。
依必安派特HyBlade轴流风机,通过超强度铝合金与塑料叶片的巧妙结合,使风机运行效率更高,静音效果更好。在飞行模拟器中采用的是HyBlade全塑料叶轮,它可以根据飞行高度来模拟风速,带来更逼真的整体效果,让用户完美体验自由飞翔的感觉。
飞行模拟器的首秀反响如何?
2014年,飞行模拟器在鸟类保护组织举办的展览会上进行首次展示。用户们体验着自己如红鸢一样飞过鸢类的自然栖息地,他们的反馈非常棒。随后,我们获得了在硅谷展示该项目的机会,现场展示也非常成功。当时VR尚未真正上市,因此效果非常好。紧接着,圣丹斯电影节、国际学术会议和戛纳电影节等其他邀请函也纷至沓来。
您是否仍然依靠瑞士苏黎世大学的资源?
不完全是。这就是我们于2015年创办Somniacs公司的原因。Somniacs是由“somnia(睡梦)”和“maniacs(狂热者)”两个单词组合而成,因为有时候你必须有点疯狂才能成功。2016年,我们开始商业化生产这种飞行模拟器,并取名为“Birdly”。我们的客户主要包括鸟类学、自然史和科技等领域的研究博物馆。现在游乐园正慢慢开始转向VR技术,并对我们的产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用户可以在哪些环境中飞行?
这主要取决于用户。我们的飞行模拟器很灵活,因为硬件和软件都是我们自已研发的。对于大多数模拟场景,我们已经将红鸢换成了老鹰,因为它在国际上的接受程度更好。除自然景观外,我们还增设了城市景观,如纽约和旧金山,我们希望未来能模拟更多现实环境。与滑翔机飞过田野和树林完全不同,像鸟儿一样飞过都市丛林是一种更刺激的体验。
除了设计和构思,产品的实现需要大量技术经验作支撑,您是如何做到的?
对我来说,特别是在设计院校,对技术的敏锐洞悉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乎目标本身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是一种表现手法上的创新。运用相关技术,我们可以解决诸如从A地到B地之类的问题。但我还可以塑造旅行体验,可以定义如何从A地到B地,这就需要技术和设计相融合。关于Birdly,我十分欣赏世界航空先驱者Otto Lilienthal的一句话:“发明飞行器并不难,重要的是能将它变为现实,最终能让人飞起来才是真正更具意义的事情。”让人们感受自由地翱翔在空中的感觉,其他都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