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网罗暖通空调行业最前沿资讯
解锁暖通行业更多精彩,“抖”在这里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储藏保鲜技术迅速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农产品冷链物流得到较快发展。目前,我国每年约有4亿吨生鲜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冷链物流比例逐步提高,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5%、15%、23%,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15%、30%、40%。随着冷链市场不断扩大,冷链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呈现出网络化、标准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态势。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着一些差距,本文结合国外冷链物流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冷链产业发展壮大,从规划设计、建立机制、出台政策、制定行标、科技形式等六个方面做了研究分析。 统筹规划多方协调 “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建立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机制,制定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空调制冷大市场的专家对制冷快报记者说。如专家所说,根据目前中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点,只有建立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才能将我国冷链物流方方面面都一同提升,这样才能实现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实施,进而推动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整体设计梯度推进 农产品是冷链市场最大的价值所在,所以在农产品方面选择重点品种、重点区域先行试点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冷链环节行为主体的积极性,特别是重点培育第三方物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根据国家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以及区域资源禀赋和优势农产品布局,积极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选择重要品种(高价值量农产品,如热带水果;易腐败产品,如肉类等)建立冷链通道试点。恒基物流园的王主任对记者说到:“一是在大城市开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冷链物流试点和“生产基地+大型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超市”试点。二是在农产品出口优势产区开展“加工企业+生产基地”冷链物流试点和“加工企业+生产基地+第三方物流”试点。”这样进行冷链产业的推动是非常有效的,而论商台的编辑认为,在总结示范、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还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才能逐步向全国辐射、推广。 加大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发达国家冷链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不管是物流企业、批发市场、还是配送中心,在起步阶段,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资金的投入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一方面,在硬件设施建设、微观技术和宏观管理上还缺乏经验;另一方面。由于从“田间一餐桌”整个物流过程链条太长,一家企业难以完成冷链物流系统建设。近几年,中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更需要政府对现有的交通运输、仓储、配送各环节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因此,根据冷链物流自身发展的特点和目前发展的实际需求,政府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逐步形成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依据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和多种形式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的要求,政府引导资金支持的对象,一是大型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二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中心。三是产地加工企业。支持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硬件设施建设、分析检测设备、标准的制定与人员培训等。 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制定冷链物流法规、标准 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是保障我国冷链物流有序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以加拿大为例,据调查了解,加国的冷链物流的健康发展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健全检查与监督机构。其中央与地方“分级管理、相互合作”的管理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我国应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虽然《措施》出台,整个冷链产业也都再不断提升,但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并制定以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都需要尽快完善,这样就可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部门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根据冷链物流的要求,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并鼓励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此外,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安全屏障。 科技推动冷链发展 冷链产业要发展,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都离不开科技二字。在形式上“可以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全面推动中国农产品冷连物流跨越式发展。从科技上推动冷链发展的主要表现“一是继续加强运输主干线及其附属场站的基础设施改造,尽快形成与多式联运相适应的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及完善的仓储配送设施;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