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前三季度已经结束,中国中央空调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宏观经济承压、房地产市场需求结构性转变、“保交楼”进入深水区,导致传统依赖新楼盘的增量市场大幅萎缩。同时,项目回款难、资金链紧绷成为压在许多厂商和经销商身上的巨石。
近期,V客暖通网&《中央空调市场》通过电话采访全国各地中央空调工程商、知名设备安装公司、经营代理商、设计院、招标公司、生产企业、大专院校、猎头公司,获得有效样本471份。需要指出的是,受到调研方式的局限性、部分地区倾斜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与实际的市场情况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的相关内容分析只作为市场的定性分析。

地产深度调整 核心需求引擎失速
房地产市场一直是中央空调行业发展的晴雨表。经过较长期的房价过快上涨等房地产过热,房地产市场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高位回落,目前仍处在调整过程中。
实际上,一组组数据也验证了我国房地产发展目前正面临新形势、进入新阶段。一方面,我国房地产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户均拥有住房超过1.1套,人民群众的住房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另一方面,城镇化和城市发展出现“两个转向”,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镇化进程放缓。此外,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等趋势性特征。房地产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及人口状况密切相关,并以其为发展基础和基本前提。
与此同时,2025年1-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为2021年同期的61%,房屋新开工面积为2021年同期的29%,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2021年同期的50%和46%。由此可见,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屋新开工面积、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等指标相对于历史峰值均出现大幅下降,可以预见,楼市对中央空调的需求量将大幅下降,厂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环境。


具体而言,从厂家、商家之前严重依赖大量新建住宅和商业项目,集体转向存量改造和局部更新;在项目类型与节奏方面,从以往的大型、一次性配套项目,节奏快,追求快速出货转变为小型化、碎片化项目,周期拉长且不确定性增加,延期、停工成常态;从交易条件与资金风险方面看,开发商资金紧张,垫资成为普遍要求,工程欠款风险急剧上升,严重挤压经销商资金链。房地产行业从“高周转”向“慢消化”的转变,对下游中央空调行业的影响是深刻且多维度的,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正在发生改变。
面对根本性的市场转变,中央空调厂商必须通过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首先,企业需要转变为精耕细作的“农夫”,主动开拓城市更新、节能改造、旧机置换市场。这意味着业务重心要从单纯销售设备,转向提供涵盖设计、安装、长期运维的 “设备+服务”一体化解决方案。其次,在项目前期,必须严格评估业主方的资信和付款能力,对垫资要求保持高度警惕。在合同中明确清晰的付款节点,并加强项目过程中的回款管理,将现金流安全提升到战略高度。第三,企业应聚焦能解决客户痛点的高价值产品与服务,推出“能效托管”等创新服务模式,与客户共享节能收益,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设计端崩塌 行业前端“断链”预警
面对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行业下行态势骤然加剧:曾经支撑行业发展的基建投资、节能改造需求等纷纷萎缩,新建项目数量断崖式下跌至近十年最低点,使得本已竞争激烈的存量市场争夺战更趋白热化。于是,缩编裁员便成了最直接的“止血”手段。在这场以“优化”为名的浪潮中,最残酷的莫过于普通从业者的命运。
以设计院为例,2025 年中,中国工程设计协会披露的行业预警震动全网,超 32% 的设计院预计将在 2025 下半年消失,民营设计院倒闭率或达 40%,是国企院的 3 倍;基层设计师离职率突破 51%,创历史极值。






从以上图表可以清楚看到,建筑设计院正深陷“双重绞杀”的困境。一方面,民用建筑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导致从业者众,在市场下行时演变为惨烈的“红海”价格战,图纸质量与设计师尊严双双沦为牺牲品,此为“内卷之杀”。另一方面,行业过度依赖房地产单一引擎,其强周期性如同悬顶之剑。如今市场遇冷,设计院首当其冲,业务量断崖式下跌,陷入“无米下锅”的生存危机,此为“周期之杀”。这两股力量交织,让许多设计院在低水平消耗与不确定性中艰难求生。
设计院作为工程建设产业链的“前端传感器”,其项目量的持续下滑,无疑是一个严峻的信号,预示着从施工到材料、设备安装等整个下游链条的未来工程量将出现断崖式下跌。中央空调行业作为紧密依附于建筑项目的下游产业,首当其冲,市场需求收缩、项目回款困难、竞争白热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这场可以预见的2025年设计院寒冬,本质上是行业对过去“野蛮生长时代”的一场彻底清算。在房地产与基建狂飙的年代,大量设计院沦为依附于地产高周转模式和地方财政投资的“寄生型”机构。当宏观环境逆转,上游“宿主”自身难保,这类设计院便失去了生存根基,被市场淘汰出局只是时间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同质化、依赖住宅项目的工程商被迫卷入惨烈的“生存之战”,最终也不得不出局。
在这场结构性危机中,从业者的个人命运与行业变革深度捆绑。幻想市场回暖或等待政策救市,无异于刻舟求剑。出路不在于“等靠要”,而在于“主动破局”——或是向城市更新、低碳建筑、智慧运维等新兴领域转型,积累差异化竞争力;或是打破“打工人”心态,构建个人品牌与资源网络,从执行者转变为价值创造者。唯有摆脱对旧模式的路径依赖,才能穿越周期,在行业洗牌中寻得新的生机。
解读竞争端恶性内卷 行业生态濒临失衡
自房地产红利开始消退后,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步伐明显放缓。加之投资缩减、需求降级等因素影响,项目数量不断减少,现在市场上主要以一些核心公建、工业、改造以及中小流水项目为主,同时伴随着项目质量参差不齐,经销商们一方面需要面对项目缩减的现状,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垫资负担重、现金流紧张以及价格战白热化等严峻挑战,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当下,资金短缺现象十分明显,项目建设的脚步不得不随之放缓,这已不是个别行业的阵痛,而是市场共同面临的现实图景。地方政府在大型公建项目上收紧钱袋,是对经济周期的审慎回应;而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则更直接地承受着资金链的紧绷。甲方款项迟迟不到位、项目方案朝令夕改、验收环节层层设卡,这些正在成为压在企业肩头的重负。行业内早已形成共识,事前的项目风险评估是必不可少的防火墙,从侧面折射出经济循环中信任与效率出现问题。
在如此恶劣的市场状态下,为争夺有限的项目,价格战现象频出,不少企业为保证规模让公司得以生存,不惜以较低的利润拿下项目,以至于市场陷入“个位数毛利率”的恶性竞争。本次受访的部分经销商表示,“—部分经销商被迫无奈,不惜以5%-6%的微薄利润承接项目。”这种“以价换量”的短视行为,不仅压缩了行业整体利润空间,更暴露出市场供需失衡、创新乏力、资源错配的深层危机。





在家装零售市场,在需求萎缩与市场压货问题共同作用下,零售商产品库存持续攀升。为缓解库存重压,零售商不得不采取降价促销手段吸引顾客,部分零售商甚至以低价抛售产品来争抢市场份额。这种恶性竞争不仅严重侵蚀了利润,还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众多零售商难以承受高位库存与生存挑战,纷纷选择收缩规模甚至退出市场,“跑路”或“倒闭”现象频发。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前三季度,暖通行业在需求空间萎缩与存量竞争加剧的双重夹击下,掀起了一场“塌方式”裁员潮:某外资品牌今年内部计划裁员比例高达三分之一,某国产品牌从总部到地方分公司持续“优化”人员,甚至连以往靠“捡漏”吸纳高管人才的一些中小厂家,也悄然加入裁员行列。
头部企业的挥刀“优化”,中小厂商的跟风“瘦身”,让无数暖通人在这场寒潮中黯然离场。这场声势浩大的裁员风波,不仅暴露了暖通企业在增长乏力时的生存焦虑,更折射出中央空调市场与经济周期同步下行的残酷现实——市场持续下行、盈利空间承压,已成为整个行业无法回避的集体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