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暖通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关于未来三年市场持续低迷的论调甚嚣尘上,但细究其本质,这并非单纯的市场周期性波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构性调整。在这场行业剧变中,经销商群体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孕育着转型与突破的契机。
市场的寒意首先体现在消费信心的收缩。工业升级浪潮下,企业用工规模收缩,居民收入预期趋紧,直接导致消费行为趋于保守。这种保守不仅体现在日常消费领域,更深刻影响着商业投资决策——过去追求“高大上”的装修标准,如今被“够用就好”的务实理念取代。其间,空调行业惨遭冲击,风管机、中小型项目订单明显下滑,市场弥漫着悲观情绪。但若将视野放宽,会发现这种下滑本质上是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的必然结果。
存量市场下,改造类项目被视为市场亮点,却也暗藏转型之痛。以工业厂房改造为例,旧有建筑格局与现代设备的矛盾,导致施工难度与成本双双攀升。某改造项目中,因未预留设备更换空间,不得不拆墙破顶,工期延长、损耗增加,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这揭示出一个残酷现实:在存量市场中,技术适配性尤为关键。经销商若缺乏对既有系统的深度理解,仅靠简单替换设备,终将陷入“改造越勤,亏损越多”的怪圈。
面临生存困局,方向选择尤为重要。以陕西市场为例,因天然气价格上涨与电价下降的反差,分布式能源供给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这也为供暖侧改革提供了经济驱动力。此外,污水源热泵、中深层地热能、低噪音空气源热泵等技术路线,也正成为新的增长点。同时,海外市场的崛起却为行业注入一剂强心针,申菱、台佳等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海外市场,印证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但在行业转型期,最令人担忧的是“向下卷成本”的恶性竞争。当企业放弃技术创新,转而通过降低材料标准、简化生产工艺来压缩成本,最终将导致产品质量下滑、品牌信誉受损、客户利益受损的三输局面。要打破这一困局,需要厂家、经销商、客户三方形成合力。
此背景下,我认为技术导向与战略定力是关键。例如在化工技改项目中,通过吸收式溴化锂机组实现高温蒸汽二次利用,这种技术深度是普通经销商难以复制的壁垒。而在市场低迷期,保持现金流健康比盲目扩张更为重要。美的“零库存”模式的成功,正是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将风险转移至生产端,为经销商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市场的寒冬既是挑战,也是洗牌的契机。那些能够沉下心来打磨技术、优化服务、控制风险的经销商,终将在春天来临之际脱颖而出。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为客户创造价值者,终将获得市场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