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好做,今年太卷了”“成本居高不下,成交量在减少,利润也在下滑”“竞争激烈,以前靠卖产品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是走访市场时,很多经销商的感慨,道出了承压周期下行业集体困境。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中央空调市场总结报告》数据显示,中央空调家装零售市场同比下滑21.6%,装企接连暴雷,传统渠道模式在消费疲软与成本高压下摇摇欲坠。
当“活下去”成为首要命题,笔者发现,一种以“大店为核心,卫星店为触角”的网格化渠道模式正在悄然兴起。这会是行业转型周期内一线经销商重获新机的良方吗?
传统渠道失控,新模式重构流量入口
一直以来,中央空调零售业务逻辑建立在“同城多店”、小区地推、装企合作、异业联盟的基础上,但随着楼市红利消散,这一套模式转化率持续下滑,经销商生存空间被持续挤压。彼时,“大店+卫星店”的出现,本质上是渠道商对行业困境的主动应答。
业内人士表示,“同城多店”的规模不经济日益凸显。线上购物、社交平台兴起,消费者习惯性打开手机完成搜索、比价、咨询等一系列操作,单体门店利润在刚性成本和消费路径改变的双重冲击下难以为继,倒逼经销商缩减规模。
与此同时,体验经济下,以场景渗透为核心的家居生态战役正式打响,从“买产品”转向“买方案”,单纯的产品陈列已无法满足决策需要,场景化、系统化的体验成为刚需。而这也考验着经销商的整合服务能力,不止于产品提供和安装,更打造全生命周期场景建设价值。
可以说新模式的出现,是渠道商的价值正在被重新定义——当线上平台解决“买到”问题,消费者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渠道商?答案是:既能以系统化展示,打造场景化体验,又能够及时触达消费者。“大店+卫星店”正是这一价值实现的物理载体。
从单点博弈到系统作战,重塑竞争逻辑
不同于传统同城多店,“大店+卫星店”不在于形式上的“大店+小店”,而是功能上的协同与定位上的清晰。
当前,消费者对于中央空调等高单价产品的消费决策越来越理性,不再满足于“听介绍”,而是要“亲身体验”。大店通过场景化展示,将晦涩的技术参数转化为可感知的场景价值,打破“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任难题,大幅缩短决策周期。此外,当泛家居品类从家庭消费的后端转移到前端,消费者更青睐于“一站式采购”,而大店作为系统解决方案的展示中枢,打破单个产品能力的束缚,提供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生活体验,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对渠道商而言,这也意味着盈利模式从“单一产品差价”转向“系统方案增值”,附加值更高。
区别于传统门店的销售导向,卫星店的核心职能定位于“链接”。15-20㎡的轻量化空间,少至1-2人便可运营,通过低成本、密集化的“服务触达”,承载线上咨询、线下沟通、应急维修、售后对接等功能,打造“看得见、够得着”的本地化优势。依托社区地缘优势开展异业联盟,通过本地化短视频营销锁定精准客群,卫星店作为“引流枢纽”线上线下联动,将客户引流至大店体验,大店小店协同,形成“前端获客—中端体验—后端转化”的闭环。
可以说,这种“大店体验+卫星店覆盖”的生态协同能力,正是渠道商构建竞争壁垒的核心。
从规模驱动进阶价值深耕,锻造发展韧性
在增量难寻的发展态势下,这场从供给侧蔓延的变革,无疑为市场带来新的活力。然而,对于经销商而言,新的模式似乎也困难重重。
首先,刚性成本仍在。场景化程度高的体验型大店,初始投入高,回收周期长,对于一般中小经销商而言,实践能力有限。此外,高体验成本也决定其更适合高端市场,当区域消费能力不足时,易出现资源错配,在线上渠道冲击下形成“展厅现象”,即消费者卫星店比价、线上下单,使大店沦为免费体验中心。
其次,全场景周期服务模式下,对方案设计、安装调试、售后维修等专业技能提出了全新要求。从传统销售思维向解决方案服务商转型,意味着这场自我革新对经销商的能力划定了门槛。
显而易见,暖通行业的渠道变革绝非简单的“大店代替小店”规模游戏,其本质是通过场景化体验重塑用户信任,通过分布式服务网络提升响应效率,进而锻造发展韧性。只有真正将消费者需求纳入经营体系,以专业实力为场景建设赋能,才能在行业承压期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