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政策空窗期,2015年,家电行业迎来一项新的产业政策——能效“领跑者”制度。整体低迷甚至遭遇下滑的行业背景,令这一新政甫一发布便吸引了全行关注,而不同于以往产业政策的诸多特点,更令这项政策从去年1月发布方案到11月公布细则,持续引发业界热议,成为2015年家电行业的关键词之一。
旨在节能 无补贴非普惠
所谓能效“领跑者”,“是指同类可比范围内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产品、企业或单位”。需要明确的是,从政策颁布的出发点、激励措施等方面看,能效“领跑者”制度与之前的家电下乡、节能惠民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
2015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文件,明确提出在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中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
2015年1月七部委发布的方案中称,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的目的是“通过树立标杆、政策激励、提高标准,形成推动终端用能产品、高耗能行业、公共机构能效水平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促进节能减排。” 这与重在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节能惠民明显不同。
去年11月公布的能效“领跑者”实施细则显示,每类产品分别只有整体性能突出的10-20个型号入选,对比节能惠民1个品牌上百个产品型号入围,“领跑者”更突出产品竞争力,并非普惠制。激励手段上,能效“领跑者”取消“真金白银”的补贴,取而代之的是政府采购、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优先,加印能效“领跑者”标志等。不难发现,这一产业新政的重心在于,引导厂家在产品上向节能型升级,推动企业在研发、生产上加大高能效产品的投入,并不直接对消费产生影响。
追本溯源,能效“领跑者”并非我国原创,早在1998年,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就推出这一制度。安信证券在其2015年1月13日发布的研报中提到,制度实施的6 年间,日本家电行业节能水平提升效果明显,电视的能耗节约了26%,而空调、冰箱能耗节约程度更是超过了50%,超过了原先的设定值。
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及国际大都市,上海在2013年6月率先启动“家电节能消费领跑者制度上海试点”项目,为该能效“领跑者”在全国的推广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引导趋势 “让市场的归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细则发布三周之后,北京市商务委发布了新版家电补贴刺激型政策,对电视、空气净化器等九大类产品实施最高额度800元的资金补贴,活动将持续至2018年11月30日。消息一出,一时争议四起。
2015年11月27日,京东等电商平台作为首批获得北京节能减排商品销售资格的零售商,上线补贴系统
2015年家电业的寒冬行情,是京版节能补贴出台的背景及原因。但结合当前产业环境来看,这或许并非对症下药。众所周知,我国家电行业已进入以产品更新换代为主、消费升级的成熟期,而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个性化、碎片化消费特征日趋明显,传统刺激型手段对需求爆发的效果已大幅减弱。近一年内,家电行业价格战此起彼伏却收效甚微,同为传统刺激手段的家电补贴,京版家电补贴将带来的拉动效果由此也可想而知。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刺激需求作用有限,京版节能补贴却无法免除刺激型政策带来的种种弊端,甚至将加剧当前的市场危机。以此前“节能惠民”为例,虽然在施行期,该项政策带来节能产品旺销,但同时也严重透支了市场,2014年国内家电行业的势头一路走低,市场低迷与之有着密切联系。
与京版节能补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能效“领跑者”的出台与国内市场整体发展方向不谋而合。一方面,节能惠民政策结束后,3级能效的门槛产品回潮趋势渐显。在节能水平提升受阻之时,推出以节能技术提升为核心的“领跑者”制度,凭借政策引导力,将对行业节能水平的再提升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近年来产品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势头强劲,中高端产品逐渐走俏,生产企业也纷纷实施转型战略,通过加大资源投入力推变频智能新品,提升产品竞争力。此时能效领跑者制度的推出,无疑将助力产品结构优化的进程加速。
市场需求低迷,终端销售疲软,企业业绩增长放缓,当前国内家电市场确实不容乐观。但正如国内经济步入结构性调整期,国内家电市场正处于“休养生息”阶段,各项资源有待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合理再分配。在这一背景下,短期刺激需求增长的补贴政策,无疑将打乱市场自身的恢复节奏。而以能效“领跑者”为代表的引导型政策,将为家电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同时推动产业节能水平升级。显然,后者才是目前市场所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