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信中央空调的品质是什么?
是每个海信人长年累月习以为常的点滴细节
是用心呵护每位用户而滋养出的信赖故事
是所有行业人共同见证了的精工匠信
不同的背景和领域
却共同读出了“品质”的真谛
我是【读信人】,用细节读懂匠心
买了一台号称静音的空调,夜晚打开却总有微弱的噪音,声音不大却刺耳。用分贝仪一测,分贝数确实达标,但为什么依然有刺耳感呢?
其实大家都知道声音有大小之分,分贝越低越安静,却不知道噪音还有刺耳和悦耳之别。那些让人难以忍受的声响,就是对噪音处理不到位的结果。
在海信中央空调,专设有噪音测评工程师岗位,他们除了要针对机器运行消音降噪,还要通过调节频率使无可避免的噪音尽可能变动听。如此一来,即使有低分贝噪音存在,给人的听觉体验依然是舒适的。
李钟昀,就是这些“调音师”中的一员。作为一名90后硕士,善于总结学习的他已经可以不借助仪器,只靠耳朵分辨出低高频电磁声、尖鸣音等不同频率的噪音,快速找出异常点。
反复测试,不放过每一分贝
李钟昀每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要待在实验室,实验室内气温变化大,一天之间便可经历四季。李钟昀的办公室里常备有羽绒服,以便在有需要时抵御寒冷。
平日里,李钟昀主要围绕新品、预研和质量改善等项目开展噪音测评工作。收到项目测试需求后,他首先要确定该项空调的核心部件,针对其噪音特性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案,然后对室内机、室外机进行噪音测试,并对出现异常音的部件采取相应消音措施。
一套完整的项目检测,包括内机、外机、风机和压缩机四部分的测试。正常情况下,全部测试完需要2-3天;若遇到棘手情况,则要反复测试、修改和确认。李钟昀经手的项目中,耗时最长的花费了近2个月。
其实很多时候,项目测试已经基本合格,按理说并不影响上市。但出于严谨,李钟昀会坚持再多测试几次,直到确保完全没有问题才肯“罢休”。他说:“宁可多花点时间,也不能让空调带着任何一个疑问点上市。”
以日企为标准,向车企“讨教”
为了给用户最佳的静音体验,李钟昀一直以“高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
相比国内企业,日本企业在品质追求方面堪称严苛。海信中央空调在合资平台体系下,一直以国际标准作为对所有项目环节的检测和评估。在海信看来,用日企的标准来做规范,不仅是在和国内竞品较劲,更是在和声音的品质较劲。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噪音测试和消音处理,李钟昀将目光转向在噪音领域处理较为先进成熟的汽车行业,学习车企进行模拟测试、声强测试,让测试手段多样且精准,同时选用新型隔音材料、新型消音器,保证隔音和降噪效果更好。
不仅如此,这份“高标准”还体现在李钟昀对声音的琢磨上。由于声音本身存在频率,在相同分贝下,介质不同,声音表现出来的强弱也不同。除了实验室测试,李钟昀在私底下也会经常琢磨哪些声音可以透过墙和玻璃传进室内,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操作中遇见的噪音问题。
打磨声音,让噪音也悦耳
噪音有分贝高低之分,但即使是同样的分贝,也会呈现出悦耳与刺耳的差别。为了让噪音在低分贝的先决条件下,尽可能达到动听的效果,李钟昀需要对噪音的频率进行调节。
调节三步走,一听,二定,三阻隔。先用耳朵听频率,再参考设备测试结果确定声源,最后针对异常频率点,采取包裹阻隔尼块等隔振处理措施。
其中,压缩机作为中央空调的核心部件,是重点测试对象。在压缩机噪音的处理上,海信中央空调会根据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进行全频段扫频,确保各个压机运行频率下都没有异常噪音。此外,由于相比高频音,低频音的优化较为复杂,且更容易被用户识别,因此海信中央空调还特别对容易影响听感的低频段噪音进行了严格的噪音幅值管控,确保声音品质。
实验室内吊顶,模拟场外环境
噪音的范围很广泛,只凭理论难以解决实际应用中的噪音问题。因此,除了对新品进行噪音测评,李钟昀还需要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根据用户反馈,绞尽脑汁地去解决问题。
去年8月,一名来自山东的用户反馈说,自己家中的中央空调总是发出低沉的嗡嗡音。针对反馈,李钟昀先后进行了电机测试和将内机正常吊起的方法,但均没有发现噪音点。
两次失败的尝试过后,李钟昀突然灵光一现,决定采取“笨”办法:在实验室内吊顶,模拟场外吊顶环境,为内机营造一个封闭的腔体。
功夫不负有心人,增强共振音后,他终于找到了噪音点——内机底板处存在共振。随后,李钟昀对底板进行了优化,这个耗时一周的项目也圆满完成。
在李钟昀看来,这份工作对自己来说意味着“坚守”和“创新”。“坚守”是海信中央空调一直以来对匠心品质的不断追求,而“创新”则是他对未来的憧憬。在平凡中坚守,在创新中不断超越。也正因此,虽然噪音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他也要做到极致。
在与噪音的反复交战中,李钟昀以耳朵为武器,用最安静的方式作出了对海信中央空调品质的最好解读。他的认真、严谨,想用户所想,提供最舒适的用户体验,就是海信中央空调16年来不变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