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发布了《河南省2018年结构调整优化作战计划》征求意见。文中提到,将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取暖体系。
工作目标
强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削减煤炭消费总量,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2018年煤炭消费总量下降3.2%;扩大城区集中供暖覆盖率,深挖供暖潜力,减少供暖盲区;推进城乡清洁能源取暖,全省城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分别达到50%、40%、15%以上;提升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全省天然气供应保障能力达到120亿立方米;提升热电联产供热能力,全省新增供热能力5300万平方米。强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严控“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强力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优化,优化调整货物运输方式,大力发展货物多式联运,全面实施国六车用乙醇汽油、柴油标准,全省新增市政、通勤等作业车辆清洁能源车比重不低于75%。
构建全省清洁取暖体系
逐步扩大城区集中供暖覆盖率。依据现有集中供暖资源和设施,在已有大型热源和集中供暖管网的区域,深入排查居民供暖需求,推动富裕供热能力向合理半径延伸,深挖供暖潜力,减少供暖盲区。同时,未发展集中供热而群众确有供暖需求的市县,要根据当地热源条件和居民实际供暖需求,鼓励优先发展热电联产为主、地源热泵、电隔膜等清洁取暖方式为辅的供暖方式。2018年10月底前,郑州、安阳、焦作、濮阳4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新乡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洛阳、许昌、济源3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5%以上;开封、平顶山、鹤壁、三门峡、驻马店5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5%以上;漯河、商丘、南阳3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55%以上。
大力推进清洁能源取暖。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区域外,在电力供应有保障的地区,以具备保温设施的居民住宅和办公楼、写字楼、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等公共建筑为重点,实施电能清洁取暖工程,加快推广地源、水源和空气源热泵技术和“空气源热泵+蓄热式电锅炉”模式,建设一批分布式电能供暖项目;在天然气管网覆盖到的区域,在供用气双方签订供用气合同的前提下,建设一批燃气锅炉房、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一批地热、生物质、工业余热等供暖示范项目,推广碳晶、发热电缆、电热膜、电空调等和燃气壁挂炉等分散式取暖。2018年,全省城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清洁取暖率分别达到50%、40%、15%。其中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和汾渭平原城市城区、县城和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2018年清洁取暖率分别达到70%、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