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柴静发布了自费制作的《穹顶之下》,它犹如一记重磅炸弹,在人声鼎沸的天朝爆炸,这几年,我们关于环保的认识一直被“刷新”,如雾霾,PM2.5这些在多年前从未接触的新鲜词,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被大街小巷的人们所熟知,并能详细解释。它们就在无形之中渗透到我们的生命中,让一直从写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作文的80后的我们突然不知所措。《穹顶之下》像一颗钢针,扎在胸前,痛却猛然醒悟。
在柴静的《穹顶之下》发布之后,引发了网民的广泛传播,这其中也包括新任的环保部部长,他对这部科普片表示了强烈的关注。那么这部《穹顶之下》到底是在调查什么,柴静需要表达什么?难道它仅仅就是一部科普片?当然从科学的角度讲,我们从这部影片中会了解到雾霾的成分,雾霾如何形成,其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雾霾二次反应的过程。它准确的解释了关于雾霾的知识,运用简单易懂的话语让人们知道什么是雾霾,并且真实客观!
在这部片子中讲到PM2.5本身就存在在雾霾的自然界中,并不是因为工业时代的发展而衍生出的特有产物,片中推翻了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制造,而是指出雾霾的关键因素是汽车尾气的排放。片中所采用的数据均是来自于权威的研究机构或者是权威的监测机构。这相对于网上仅仅使用某一种监测器对于空气重PM2.5含量的监测结果来源更为权威和真实。
片中,柴静强烈谴责被利益蒙蔽双眼的企业人,但是她忽略了因为迫于生计也走上破坏坏境的人们,他们也可能在运作黑作坊,使用劣质煤炭,因为在这部分的人的眼中,生计更为重要,他们还来不及去关心环境。对于他们来说,治理环境并非是法律或者道德的事情,而仅仅是经济问题。
当然,说《穹顶之下》是一部科普片,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启蒙片,影片的播出可能并不能对国家对于雾霾的治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它对于能够警醒世人,让人明白雾霾发生的原因,如此,宣传治理雾霾的工作就可以更顺利的进行,雾霾的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的工作,而是需要大家参与其中并扮演主人公的角色,雾霾的解决难,靠的是长期的坚持和市民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