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由天津市制冷学会组织,交通环境工作委员会部分委员赴苏州开展考察调研与技术交流活动。学会一行先后走访精效悬浮(苏州)科技有限公司与松下电气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两家企业。此行聚焦前沿制冷技术与智慧环境解决方案,旨在推动“产学研设用”深度融合,为制冷空调领域以及交通环境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天津市制冷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臧润清、学会秘书长杨永安、交通环境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刘英杰、副主任委员刘青、常务委员栗敬、南京地铁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机电技术主管王晖、鸿森(天津)能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闫美琳等共同参加了此次考察调研交流活动。
精效悬浮(苏州)科技有限公司
精效悬浮(苏州)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气体轴承及高速旋转流体机械研发及产业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自2009年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空气轴承的研发,在理论计算、结构设计、材料选择、表面处理、精密制造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为航天、航空、中核、精密加工机械,高速自动化生产线、集成电路生产线、波晶玻璃生产线、半导体生产线等提供了数百种空气轴承及其解决方案。公司创始团队拥有超过20年的航天发动机设计及超精密设备研制经验,累计申请知识产权超过200项,发明专利近60项。
精效悬浮公司总经理李记东、研发部部长吴雷等热情接待了考察团队一行。交流过程中,李记东总经理系统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核心竞争优势及战略愿景,重点介绍了其“核心技术”——气悬浮轴承产品。他深入剖析了气悬浮轴承技术的工作原理、显著优势以及在中央空调压缩机、鼓风机、特种制冷设备等多元化领域的创新应用成果与广阔前景。
随后,考察团实地参观了精效悬浮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规范严谨的生产流程、精密先进的加工设备、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无一不彰显着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与高端制造领域的深厚积淀与雄厚实力。精效悬浮公司展现出的强大技术储备和对未来市场的清晰布局,给考察团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交流探讨环节,天津市制冷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臧润清教授对精效悬浮公司的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特别指出,气悬浮技术在制冷空调领域,尤其在追求高效节能与可靠性的应用场景中潜力巨大。臧润清教授明确表达了与精效悬浮公司建立长期深度合作的意愿,希望双方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拓展气悬浮技术在制冷领域及交通环境的应用市场,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发展。
松下电气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结束精效悬浮的考察后,考察团队一行马不停蹄地来到松下电气设备(中国)有限公司苏州总部。此次考察也是对此前松下电气设备赴天津市制冷学会交流的一次回访,体现了双方深化交流、寻求合作的诚意。
松下电气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是松下中国住建空间事业部下的直属企业。2021年7月融合了中央空调、空质、照明、建筑电气四大事业部,主要负责中央空调、换气设备(新风系统、浴霸、空气净化器、除湿机等)、净水系统、灯具、开关插座、智能控制系统、供电导轨、电动工具、门锁、断路器等产品的销售业务,涉及领域包括居住空间和商用空间。公司总部设置在苏州,截止至目前在上海、北京、广州、大连、杭州、武汉等城市设置27事务所及分公司,有近1000名员工。目前签约授权销售商及代理店1500多家,签约授权售后服务店1000余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地区。
松下电气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山正春、工程设计总监金纯洁以及技术负责人王东辉对考察团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在王东辉的全程专业讲解与引导下,考察团沉浸式参观了松下精心打造的智能家居体验馆。考察团成员亲身感受了松下核心的“6恒气候系统”带来的舒适革命——该系统通过尖端技术实现室内的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恒风,营造出极致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同时,松下齐全的家居产品线,从空气处理设备到智能家居控制,全方位展示了其构建高品质生活空间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
在交流研讨环节中,王东辉还详细介绍了松下电气与国内多家知名地产开发商的成功合作案例,展示了其产品和技术在大型项目中的成熟应用与卓越效果。他特别强调,希望未来能加强与天津市制冷学会以及交通环境工作委员会的合作,将松下先进的健康舒适环境解决方案,拓展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让更多用户享受到松下科技带来的优质生活体验。
天津市制冷学会秘书长杨永安以及交通环境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刘英杰对松下电气设备的技术和产品给予了高度认可。他们一致认为,松下电气设备在健康人居环境领域的技术积累和系统化解决方案,与委员会推动交通环境舒适化、智能化、健康化发展的目标高度契合。学会和委员会愿与松下电气设备共同努力,将松下先进的环境控制设备和理念推广到更广阔的市场,实现互利共赢。
天津市制冷学会此次苏州技术考察,不仅是一次成功的交流互访,更是一次面向未来、共谋发展的务实行动。交通环境工作委员会将以此次考察为契机,积极推动学会会员单位与精效悬浮、松下电气设备等优秀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加速将尖端制冷技术与环境控制技术应用于交通环境、智慧建筑等应用场景,持续贡献专业力量,共同擘画交通环境领域创新发展的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