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轨交启新程 九华云海聚”—— 海尔智慧楼宇轨道交通行业用户交互沙龙于池州成功举办。会议由上海市隧道工程交通设计研究院环境分院主任工程师李丽主持。
围绕轨道交通场景智慧化升级的核心需求与未来趋势,海尔智慧楼宇将70余位轨交业主单位、顶尖设计院、总包精英汇聚一堂,在灵秀山水间展开了一场融合前沿洞察、实践真知与人文体验的深度对话。
共赏前沿 洞见战略蓝图与技术纵深
建筑是城市最直观地的“面孔”,轨道交通是城市的最鲜活“血脉”。在国家双碳、《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等政策影响下,节能、环保已成为城市轨道交通环控系统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尔智慧楼宇中国区总经理王晓强在会上表示,海尔智慧楼宇依托核心科技与AI技术深度融合,针对商业、办公、售票厅、候车厅、集成场景、数据机房、生活热水、能源管理等六大核心场景,提供基于楼宇大脑的轨道交通全场景智慧低碳解决方案。
锚定技术纵深,来自上海理工大学环境与建筑学院副院长王丽慧在《地铁环控深度减排技术体系探索》主题演讲中提到,暖通系统设计需紧扣“设备节能、系统节能、运行节能”,立足用户体验共创实践,引发在场用户与行业伙伴的深度共鸣。
此前,海尔联合生态伙伴共同发布了行业首部《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环控系统技术发展白皮书》,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技术路径与系统指引。
科技赋能下,更人性化的智慧列车飞速驶来。回顾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环控系统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向智的跨越式成长,背后离不开海尔智慧楼宇在行业中的前瞻布局与持续技术创新。
共话方案 聆听用户实证,碰撞智慧火花
海尔智慧楼宇为什么能持续领跑行业?解题线索隐藏在“奔腾不息”的城轨项目里。
用户分享环节中,青岛金科润新能源有限公司闵向东做青岛地铁线网运营控制中心案例解读。
青岛地铁红岛线网运营控制中心项目位于城阳区,是服务30条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控制中心及线网运营控制中心,对中央空调系统的需求具有多维度复杂性。该项目采用海尔“源网荷储控一体化”分布式空调系统,首次创新应用“源网荷储控一体化”、“跨季节蓄能”、“地源夜充日放充热宝模式”、“分布式热泵供能”、“数据机房废热规模化回收利用”、“水环热泵”、“三管制水源热回收多联机”等多项关键性技术,不仅解决项目复杂需求,更将带来显著的节能示范效益、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会议现场,海尔智慧楼宇技术部总经理孙素燕带来产品及场景解决方案在轨交行业的核心价值解读。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运转的命脉,其巨大的能源消耗始终是行业痛点,其中,中央空调系统更占据着运营成本的“半壁江山”。
步入节能时代,海尔不仅注重产品的性能,更将节能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心。海尔携手青岛地铁13号线创新定制蒸发冷凝冷水系统,采用自主研发的海尔蒸发冷磁悬浮机组,将冷凝器和冷却塔合二为一,取消地面冷却塔,减少地面占地、噪声扰民等问题,实现节水50%、节电15%、节能30%以上,并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
然而,海尔智慧楼宇从不追求“万能钥匙”,而是百花齐放。于是,“定制化节能”应运而生:
——在科技之都深圳,AI算法通过精准预判负荷波动,仅凭算法优化斩获15%的节能空间;
——于“火炉”武汉,集成式高效机房拔地而起,以省电50%、省地90%、省时100%的效率,重新定义机房形态;
——在滨海青岛,磁悬浮水冷直膨方案巧妙避开地下空间争夺战,在寸土寸金中实现20%的额外节能;
——当轨交存量时代来临,海尔“无损换新”解决方案以机房智控升级、AI多联机等创新,为既有线路铺就绿色焕新之路。
作为国内城轨空调系统的领跑者,海尔智慧楼宇凭借1大集成开放平台、3大运行中枢、5维感知网络,为用户提供全空间、全场景、全周期建筑舒适环境及智慧低碳综合解决方案,可节省50%的运行成本和运维成本,用户满意度达100%。
从2005年中标广州地铁3号线,在轨道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的历史上首次留下了国产品牌的名字,到如今海尔已连续七年居轨道交通市场第一,市场份额超37%,城轨项目覆盖全国39座城市,涉及239条地铁线路相当于每3个地铁站中就有1个选海尔。一路飞驰一路歌,海尔智慧楼宇与各方携手,标注了中国轨交暖通品牌从弱到强的坚实步伐。
海尔智慧楼宇与用户的共创之旅永不停歇,不仅飞驰在中国广袤大地上,还以更高效、更节能、更智慧的体验奔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