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全球暖通行业的目光聚焦上海。第三十六届中国制冷展以“智联冷暖 共享未来”为主题,汇聚了行业顶尖企业、专家学者与技术成果。在这场盛会上,海信中央空调以“信碳索 新场景AI未来”为核心理念,携AI低碳矩阵及全场景解决方案强势登场,不仅展现了国产科技品牌的硬核实力,更通过AI与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行业转型提供了全新范式。
AI+低碳:从技术突破到行业赋能的战略升维
在“双碳”目标驱动下,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共识。数据显示,建筑运行碳排放占全社会总量的22%,其中暖通系统能耗占比高达60%。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能效跃升,成为行业核心命题。海信中央空调的AI低碳矩阵,正是对这一挑战的深度回应。
海信此次发布的全球首款10kV正压液浮无油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被视为暖通行业的里程碑式突破。该设备采用磁悬浮与正压液浮复合轴承技术,实现完全无油运转,COP(能效比)高达7.23,解决了高电压、大冷量场景下的技术瓶颈。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李晓虎评价:“这不仅是对传统离心机技术路线的颠覆,更是中国制造向国际标准接轨的重要探索。”
与此同时,海信升级的ECO-B智慧楼宇与能源管理系统2.0,通过整合多联式空调机组、水循环系统、高效热泵及智能新风设备,构建起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智能运维体系。系统内置AI算法,可实时优化能耗分配,动态调整设备运行状态,将暖通系统从“机械执行”升级为“主动思考”。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名誉会长罗继杰指出:“海信的‘设备-系统-平台’三位一体模式,重新定义了楼宇管理的‘智慧大脑’。”
技术突破的价值,最终还是需通过场景应用来验证。从工业高温到城市生态,海信中央空调针对不同领域推出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面对工业场景,G3热擎系列多联机采用四管制热回收技术,可在高温环境下实现精准温控,同时回收余热用于其他生产环节,助力工厂提升节能率;
面对公共建筑,10kV无油离心机凭借高能效与低维护成本,成为医院、学校等大型场所的优选方案,单台设备年减碳量可达1500吨;
面对城市生态,ECO-B系统通过楼宇间的能源协同,构建区域级“微电网”,推动城市整体碳排下降。
这些解决方案的落地,标志着海信从单一设备供应商向系统服务商的成功转型。对此,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会长、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合肥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院长李江评价:“海信以‘技术+场景’双轮驱动,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绿色转型范式。”
生态共建:产学研协同与人才战略的双重支撑
技术创新离不开生态体系的支撑。海信在此次展会上,不仅展示了硬件与系统的硬实力,更通过产学研合作与人才战略,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软性生态。
暖通行业的低碳转型,最终依赖人才储备。海信通过“青年人才支撑计划”,与高校联合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涵盖智能控制、能源管理、材料科学等领域。此外,“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则聚焦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推动行业知识体系的更新。展会期间,海信中央空调隆重举办了“青年人才支撑计划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签约”活动,海信集团副总裁、海信家电集团总裁、海信日立总裁胡剑涌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制冷学会理事长、国家储能产教融合平台主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何雅玲女士,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教授朱颖心女士等出席活动。这一合作旨在将高校的前沿研究成果与企业的场景化需求对接,打通了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也为青年人才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平台。
对此,海信集团副总裁、海信家电集团总裁、海信日立总裁胡剑涌在签约仪式上表示:“开放协同的生态是行业升级的关键。我们希望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低碳技术规模化应用的痛点。”这种“需求牵引研发、场景反哺创新”的闭环模式,正在重塑暖通行业的技术创新路径。
节能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低碳不是成本项,而是竞争力。海信在2025中国制冷展上的表现,不仅是一场技术秀,更揭示了暖通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传统观念中,节能减排常被视为增加成本的负担。然而,海信的实践证明,通过技术创新完全可以将低碳转化为竞争优势。例如,10kV无油离心机的高能效显著降低用户长期运营成本,而ECO-B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则提升了楼宇资产价值。海信通过全场景解决方案,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建筑设计、能源管理、运维服务等环节。这种“产品+服务”的模式,打破了暖通企业传统定位,使其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参与者。未来,行业竞争将不再是单一产品的比拼,而是生态协同能力的较量。
2025年中国制冷展,海信中央空调以AI与低碳为驱动,完成了一次从技术到生态的全面展示。其意义远超一场展会——它标志着中国暖通行业正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从“制造”跃向“智造”。未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海信的探索或将催生更多跨界融合与模式创新,为全球绿色转型提供更多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