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对电力系统平稳运行的贡献毋庸置疑,既然在理论上已成功“破冰”,既然可以节约大量运行成本,在建设领域推广蓄冷技术,按理说早该驾轻就熟。不过,业界人士经过了十余载的艰苦努力,国内蓄冷项目的个数总和满打满算如今仍不超过四位数,这绝对值得反思。
很多城市渐渐有了转变,这不禁让人欣慰。2006年,在北京电力缺口达到50万千瓦之时,当地强制推行蓄冷空调的应用。短短两年时间,北京蓄冷项目的应用面积已经翻番。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却依然难掩反面的声音。有人质疑,通过行政手段推进蓄冷技术的发展,虽然起到了带动作用,然而运营过程效果究竟如何,其实尚未得到有效的验证。除了摆明的优惠政策之外,更多难以预料的结果事实上仍需要用户来承担。
要让蓄冷技术加速走向市场也许并不困难,首先应将其优势继续“放大”。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他们选择了造价昂贵的蓄冷设备,为的就是在后期得到更多实惠。相比较于美国、日本等国家动辄10:1的峰谷电价来说,国内的有关政策更像“小打小闹”。在人们期待着“惠民政策”的力度能再大一点的同时,蓄冷生产厂商如何尽快降低成本,让用户在更低的价格中获得实惠,也是改变迟滞现状的重要举措。蓄冷技术不应仅仅存活在政策的关照之下,既然蓄冷池在众多专家眼中商机无限,要真正地“点池成金”,绝不该仅仅靠用户一方努力。
该信息为中央空调在线转载内容,目的在于更多的传播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与立场,同时欢迎就本信息致电025-87771198、87771108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