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网罗暖通空调行业最前沿资讯
解锁暖通行业更多精彩,“抖”在这里
在哥本哈根的贝拉会议中心,各国正在为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进行着无休止的争吵。几天以来,这个“碳舞台”容纳了太多关于“碳”的政治博弈和利益纠葛,更多国家不会轻易舍弃“碳排放权”的再分配。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危机”的不断关注,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国际社会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碳排放”技术及其产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和资产。有人说,未来碳可能会超越石油,碳交易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市场。 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以低碳经济作为经济的新增长点,有的国家甚至为保护“碳技术”设起了“碳关税”。未来,国际政治、世界经济都似乎围绕着“碳”展开,难怪有人说,世界真的要“命悬于碳”了。 《京都议定书》:碳排放权可买卖 《京都议定书》2005年生效后,规定发达国家在2008年~2012年期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京都议定书》还规定,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及清洁发展机制(CDM)三种机制,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到境外去购买“可核证的排放削减量(CER)”,用于抵消《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指标,也就是说,鼓励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温室气体,从而抵扣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由于发达国家的能源利用效率高,进一步减排的成本极高,而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减排空间大,成本也低,这导致同一减排单位在不同国家间存在高价差。高价差和巨大的供需市场,由此推动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在国际资本市场流通。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