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网罗暖通空调行业最前沿资讯
解锁暖通行业更多精彩,“抖”在这里
三年前,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的时代在中国宣告终场,含氢氯氟烃被视为比较先进的替代品,但是根据国务院最新公布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下称《条例》),6月1日起,中国将逐步削减并最终淘汰作为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等多种用途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其矛头指向,正是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含氢氯氟烃(HCFC)。《条例》的颁布,意味着含氢氯氟烃也很快要被宣告“死刑”。但令中国空调企业头疼的是,一个完美的制冷剂替代技术尚未出现。如果没有革新性技术出现,中国企业将面临一场痛苦不堪、没有尽头的淘汰战。 实际上,受影响的不只是空调行业,也包括泡沫塑料等多个行业。中国保护臭氧层的“后氟利昂”之路,远远没有普遍想像中的那么容易。 终结氟利昂 用“保护伞”来形容臭氧层再合适不过。距离地球表面20公里至50公里的高空,包围着平均约3厘米的薄层,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紫外线,确保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此外,臭氧层仿佛一个巨大的盖子,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但臭氧层这个“保护伞”,却在上世纪出现了颓败的迹象。 1931年,美国杜邦公司合成出一种名为氟利昂的氯氟烃(CFC)类物质。这在上个世纪是一项了不起的发明,人们不用再担心从超市买回来的鲜肉在短短几天内腐坏,夏天也可以继续留在舒适凉爽的房间里。此后数十年,氟利昂被广泛当做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等应用。 但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氟利昂的传奇走向终点。1974年,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弗兰克·罗兰和马里奥·莫利纳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指出氟利昂这类物质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两人也因此在21年后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82年,日本南极观测队发现南极上空臭氧层明显变薄,形成了所谓的“南极臭氧洞”。 这意味着臭氧层的保护作用日益式微,大量的短波紫外线可以伺机而入,破坏包括DNA在内的生物分子,增加人们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等多种疾病的几率。不仅如此,农作物面临减产,地球的温室效应也将因此而更加明显。 之后,国际上保护臭氧层的呼声更加高涨。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奥地利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下称《维也纳公约》)。 两年后,《维也纳公约》部分成员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蒙特利尔破坏臭氧层物质管制议定书》(下称《蒙特利尔议定书》),五种氟利昂及三种作为灭火器原料的哈龙被列为严格管制的“黑名单”。签署条约的每个成员,也承诺冻结“上榜”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并依照时间表逐渐削减。 1990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二次缔约方会议在英国伦敦举行,其他一些氯氟烃和四氯化碳等物质也被纳入管制。 “臭氧层空洞很难恢复,现在如果不淘汰,用量会越来越大,淘汰越来越困难,代价也会越来越大。”长期参与中国保护臭氧层履约行动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副教授张剑波说。 |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最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