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日报
抖音

暖通空调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平台

网罗暖通空调行业最前沿资讯

解锁暖通行业更多精彩,“抖”在这里

广告

中核集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核科研人的“造梦空间”

来源:中核集团 作者:同方智慧能源

2025-07-10 16:37:42

星星之火,可燎核工业创新发展之原。

6月10日至18日,中核集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复赛在三大赛区共计301支科技创新团队的激烈角逐中圆满收官。从长三角到京津冀再到粤港澳,大赛不仅是一个个科技成果的竞技场,更是核领域创新力量的大集结,为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活力。记者辗转上海、北京、深圳三地,见证选手们追梦之旅的同时,也一路接触了中核集团科技成果转化的“三基地”及背后的“一中心”,试图寻找其间核科技成果转化的脉络。

本届大赛以“协同创新,核聚未来”为主题,充分体现了中核集团在推动核工业创新发展中所倡导的“整体·协同”理念。大赛不仅吸引了中核集团内部各单位的积极参与,还汇聚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以及初创企业的优质项目团队。

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数字应用技术、环保及安全应用、生物与医疗,参赛项目涵盖六个前沿赛道,按照“成熟度”划分为创意探索、创新应用、创业融资三个组别。每支团队通过10分钟路演加5分钟答辩,现场展示他们的创新成果与技术实力,吸引了包括行业专家、高校教授、管理者、投资人等在内的众多评委的关注。每一次路演不仅是一场技术的较量,更是一次创新思维的碰撞。

自2020年启动首届科技创新大赛以来,中核集团“以赛为媒”,不断深化与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核工业创新生态。这种协同创新模式,不仅有助于打破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藩篱,更为核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在长三角赛区,中核八所在本届大赛启动仪式上与工商银行嘉定支行、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在科融协同、项目孵化等方面达成合作;在京津冀赛区,同方股份作为中核集团科研院所和清华大学及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授权承接平台,充分发挥其在产学研融合方面的优势,推动“碳纳米管冷阴极分布式X射线源”等往届大赛成果落地取得实质进展;在粤港澳赛区,中核集团与深圳大学共建的中国核能与安全高等研究院,已在核能数字化、核医疗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为产业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科研支撑……

各方共建的“生态圈”里,小苗正拔节生长,新一轮种子又已播下。春风化雨处,孕育无限机遇。

科技成果转化,是要把科技成果变成产品,“卖”到市场上去。其中关键一步就在于技术和应用场景的衔接。“技术在岸的这头,需求在岸的那头,从这头到那头,就要打通‘1→10’这个被称为‘死亡之谷’的环节。”中核八所产业开发部主任胡军对记者说。科创大赛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帮助核科研人寻求应用场景与合作机会,向市场迈出一步。

去年中核八所发布了国内首个核领域数字生产力平台“龙吟·万界”,该平台还入选了工信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这一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的人工智能中心,起点就是一个科创赛事——中央企业熠星创新创意大赛。当年参赛的选手,如今的人工智能中心主任黄远,就是在参赛的一轮轮过关挑战中“自己把自己说服了”,随之义无反顾地走上这条内部创业的道路。

“科创大赛本身是资源集成的很好的平台,让大家互相看得到,促进供需对接,形成转化生态。”中核八所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裕澍说,“对于像黄远团队这样脱颖而出的‘鲶鱼’,就要给他们创造能够跟市场去对接的一些氛围和资源。如果不下河你不会淹死,但永远到不了对岸。”

从大赛现场观察到,敢于“下河”的核科研人遍布各个年龄段,既有青年才俊,也不乏成熟稳重的中年人,还有的甚至两鬓苍苍。旁听了一位“高龄”选手的答辩,从他不熟练的PPT翻页操作和过快的语速看,他对这种路演并不熟稔,但听下去就能感受到他的满腔热情。他带领的实验室团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只不过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今赶上大赛的机会,他想把技术推出来变成服务社会的医疗产品。

不过,走出实验室的决心只是第一步,这些琳琅满目的项目要从赛场走到市场、形成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方科创总经理秦占峰说,“无论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还是投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它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项目可能需要两到三年,才能真正完成从实验室到变成商品的过程。”

评委们发现,登台亮相的很多科技成果都是“自产自用”,亟需拓展应用场景。不少选手在接受采访时也谈到,想借大赛打开知名度,“让其他单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推动自己的项目从局部使用到更广泛的使用。同时,其他领域的技术也能通过参赛,跨界拓展在核领域的应用,同方中科超光的“高能激光技术在核工业的应用”就是从往届大赛中冒出的一个例子。

“成果转化首先要解决认知问题。要对一个行业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产业链上下游有哪些环节与细分领域,在这些细分领域里边有哪些关键核心技术和团队、有哪些龙头公司。”秦占峰谈到,“然后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根据终端场景的技术需求去找项目,就像‘揭榜挂帅’专题赛里做的;另一个就是为看起来不错但应用场景还不明确的项目找市场。”

如果说长三角的中核八所是科研院所“下海”做成果转化,京津冀的同方科创主要是“孵化器”和投融资平台,中核深圳作为中核集团在粤港澳的一个窗口则发挥着“市场通道”的作用。

中核深圳党委书记、董事长陈钢将大赛比作“科技成果的展销会”。面对一个科技项目,转化团队会研判三件事:一是“路有多远”,即现有技术和目前顶尖的技术之间有多大差距,二是“时间有多长”,三是“要投多少钱”,然后用未来市场空间测算盈利规模。这就要求团队要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市场中的“真信息”,预判技术迭代的周期和被市场认可的周期。

“必须有市场端的反哺,才能促进技术的研发和装备的迭代升级。”陈钢表示,“要不断地循环迭代,拥有自己的战略生态伙伴。就像华为手机很多零件都是让别人代工,但对每个模块它都有很强的掌控力。”

科创大赛不仅是竞技场,更是充分交流的平台。“通过平台了解市场、了解科研团队、了解潜在合作方,拓宽思路、碰撞火花,比拿奖更重要。”这是参与办赛的各方“大咖”们的一致看法。

科创大赛的舞台,映照出成果转化道路上的沟壑与希望。三大赛区的精彩呈现,不仅显示了核工业领域的创新实力,更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源头活水”。

随着大赛的推进,一批“技术门槛高、市场前景大”的科技成果脱颖而出。来自中核基金的戴瑜铭表达了作为评委的直观感受:“从参赛项目的数量、质量以及市场转化情况看,集团公司在鼓励科学家去干事创业、把成果转化出去为社会提供服务上力度很大。”

通过大赛平台,优秀项目团队将获得中核集团提供的全方位支持,包括资金支持、技术指导、产业对接等,加速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进程。从国家层面到集团公司,促进成果转化的相关激励政策和制度也发挥着牵引作用,推动各方共同打通科技创新这“最后一公里”。“期待能有更大力度的成果转化激励。”一位参赛者直言不讳。

“未来,我们将继续发挥大赛的平台作用,持续赋能核工业创新发展。一方面,通过持续辅导和关注,培养中核集团内外部的‘企业家’和‘创新者’,不断为科技创新赋能。”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数字化部副主任罗俊表示,“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化与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相关企业的合作,共同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推动核工业技术与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相信,更多核科研团队将从这里起飞,书写从创新到创业、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故事。科创大赛擂台上闪耀的智慧火花,终将在广阔市场中燎原。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来源为V客暖通的内容,“原创”或“独家”的信息、数据及图片、报告等均为本网原创,其版权均属V客暖通所有。原创作者享有著作权,著作权受我国法律保护,未经V客暖通允许,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已获许可转载的,请注明“来源:V客暖通”。具体版权合作事宜,请见V客暖通法律声明页。

2、凡V客暖通注明"转载:其他(非V客暖通)"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或企业供稿(包括供稿配图),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赞同作者观点,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3、若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或者使用了版权图片,请与我们联系:13770777614 ,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或版权图片。V客暖通将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

附则:对免责及版权声明的解释、修改及更新权均属于V客暖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