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昨天全文刊发市府近日下发的《上海市城市建设和管理“十二五”规划》,当中明确:“十二五”时期,本市将严格控制中心城区高强度再开发。同时,包括东西通道、北横通道、苏州河云岭西路桥和真光路桥、11号线迪士尼段等一批工程项目,将作为该时期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予以重点推进实施。
严控中心城区高强度再开发
根据规划,“十二五”上海将严格控制中心城区高强度再开发,稳妥推进世博园区后续开发利用和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等区域性建设;以嘉定、青浦、奉贤南桥、松江、南汇等新城为重点,形成产业配套、设施完善、适宜居住,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层次各异的新城体系;加快新城对外交通网建设,完善郊区公路对外衔接网络。
“十二五”本市将实现 “区区通轨交”(不含崇明县);交通实现“45、60、90”出行时耗目标,即中心城内出行平均时间不超过45分钟,郊区新城60分钟可达中心区(崇明县除外),长三角核心区主要城市90分钟可达上海。
着力改善民生方面,显著扩大保障性住房受益面,大力提高公交出行比例,明显改善郊区农村市政公用服务和人居环境水平。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约100万套(间);完成改造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面积约350万平方米;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占使用交通工具的出行(即不含步行)比例达到50%;中心城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重达到50%;轨道交通运行正点率达到99%以上;完成郊区农村村庄改造500个(年均100个),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户数新增20万户。
中心城加密北部地区越江通道
规划明确,港口建设方面,规划期内新建和续建生产性码头泊位约64个,新增年设计吞吐能力约6000万吨;重点建设洋山深水港四期、临港新城东港区公共码头一期及上海化工区、宝钢成品、长兴沪东船厂等专用码头,外高桥罗泾港区支航道疏浚等工程;适时启动建设金山公共码头等工程。
航空建设方面,重点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第四、第五跑道、T1航站楼改扩建工程及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综合改造等工程。
确保实施G40公路、S6公路、S26公路东段和沿江通道浦西段等;争取实施沿江通道浦东段、G1501公路同三段和北环段改建及节点改造;完善S16公路等技术储备。继续完善中心城快速路系统,推进快速路节点改造,确保实施东西通道、嘉闵高架北段(至S6公路)和南段(至S32公路)、中环路(浦东段东段)、北翟快速路 (中环路-S20公路);争取实施长江西路快速路东段、真北路-沪太路快速路、罗山路快速化、军工路快速化及节点改造等;深化中心城地下道路规划布局和建设技术,推进北横通道建设。
确保实施虹梅南路-金海路越江、沿江通道越江段、辰塔路越江等。中心城重点加密北部地区越江通道,优化客货运越江交通组织,确保实施长江西路隧道、龙耀路隧道浦东主线出入口、周家嘴路越江。基本建成中心城苏州河机动车通道,完善人、非跨河通道布局,确保实施云岭西路桥、真光路桥。
8条轨道交通线路重点建设
规划透露,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中心城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交客运总量比重达到50%。重点建设11号线北段二期、16号线(原11号线南段)、12号线、13号线一期、9号线三期、5号线二期、17号线 (原青浦线)、11号线迪士尼段等。
完善铁路线网,优化铁路枢纽和货场布局,实现铁路旅客年到发量1.5亿人次,铁路客运比重提升至55%。重点推动沪通铁路、沪乍铁路、金山支线等项目建设,深化沪湖铁路、上海铁路东站等项目的前期研究。
公交建设方面,构建多层次的地面公交网络,新增3500个公交停车泊位,中心区内站点300米服务半径实现全覆盖,内外环之间、郊区新城内部和新市镇500米服务半径实现全覆盖。重点建设曹路、徐泾、浦江、真南路等公交停车场;建设浦东大道等公交专用道。
重点建设与铁路、轨道交通、大型居住社区、郊区新城配套的60个以上综合交通枢纽,主要包括沪宁城际南翔北站枢纽等 5个铁路配套项目,5号线剑川路枢纽等 33个轨道交通配套项目,川沙枢纽等19个大基地配套项目,金山新城公交次枢纽等4个新城配套项目以及迪士尼枢纽项目。
大力改善城镇地区步行环境及行人与公共交通的换乘条件,发挥社区巴士、公共租赁自行车等作用,着力解决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新建2000万平方米经适房
根据规划, “十二五”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加大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土地供应,切实增加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量,确保中小套型住宅 (包括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占全市新建住宅的比例不小于70%。
5年内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7.5万户 (套),到 “十二五”期末累计受益家庭约15万户 (套),符合条件的廉租申请家庭做到 “应保尽保”; 5年内新开工建设2000万平方米共有产权保障住房 (经济适用住房),新增供应2500万平方米、约40万套;进一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结合旧区改造、大型居住社区、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通过新建、配建、改建、收购、转化等方式, 5年内开工建设和筹措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住房) 1000万平方米,新增供应900万平方米、约18万套 (间);结合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和建设,重点推进征收安置住房 (动迁安置房)房源和市政公建配套建设, 5年内新开工建设征收安置住房 (动迁安置房) 3200万平方米,搭桥供应2500万平方米、约35万套。
积极推进旧区改造。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约3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受益居民约15万户。启动郊区城镇棚户简屋改造,继续推进郊区农村低收入户危房改造,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进一步推进旧住房综合改造,通过成套改造、综合整治、平改坡以及 “拆落地”等方式,改善市民群众居住条件和环境质量。
构建与生态宜居城市相匹配的绿地、林地、湿地基本生态空间系统,新建绿地5000公顷、林地15万亩、四旁林500万株,绿化覆盖率达到38.5%,人均公共绿地13.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5%,自然湿地保有率30%。基本建成滨江森林公园二期、环城绿带补绿、七宝大绿地、顾村公园二期等外环生态专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