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采用热泵技术、利用工业余热进行供热的项目已接近尾声,今年采暖季便可投入使用。该工程是我国首个采用热泵集中供热的大型供暖项目。
这是大庆市供暖史上的一次革命。大庆市有大量工业余热:油田生产的油田回路水,石油炼制企业、热电厂的工业循环水。据统计,每年大庆市产生的工业余热大约有6800兆瓦,相当于360万吨煤燃烧产生的总热量,供热面积可达9200万平方米,几乎是现在全市供热面积的两倍。
据介绍,热泵技术集中供热工程总投资达2.1亿元,分两期进行,可供热面积达30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投资9500万元,本月20日完工,月底投入使用,对让胡路区阳光佳苑、广厦三期、北星电力小区等进行供热。他说,工程全部完成后,将是我国首个应用热泵技术、利用工业余热集中供热工程,有着可观的社会效益。
能源紧张已是全社会面临的难题。据统计,大庆市现有550多座供热锅炉房,其中,99%是燃煤锅炉房,每年大约消耗煤200多万吨。而这个工程利用工业余热,采用热泵技术,不用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一次性不可再生的能源。工程两期全部建成后,每年可节省原煤12万吨。同时,炼化公司每年可减少循环水蒸发43万吨。
据炼化公司规划设计研究所刘文哲介绍,炼化公司生产运行时,因为机械运转变热,需冷水降温,现在公司的6座循环水厂,就是用来降温的。机械产生的热量被水带走后,水温达37℃左右,要上凉水塔降温循环使用。一座循环水厂需4000万度电,约2000万元电费,加上维护费,总计约需要3000万元。此次,供热工程利用炼化公司一座循环水厂的热量,把热量通过换热器“兑走”。在整个采暖期,炼化公司不用再对水进行降温处理,可直接循环利用,每年能节省资金700万元。
保护环境已是城市建设的主题。但每年冬天,因供热,大庆市550多座锅炉房都要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热泵供热工程不用烧煤,无需排放二氧化碳,两期全部完成后,与锅炉供热相比,可少排放40万吨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