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瞩目的“力拓间谍案”虽然从“窃取中国国家机密”到“涉嫌侵犯商业秘密罪”有所变化,显示对“力拓间谍案”涉案人员犯罪性质定性有降格意味,当然这是两国之间斗智斗勇权衡长远利益的结果。但是,“力拓案”折射出来的商业机密问题不得不引起各个行业深思。
一直以来,涉密案件蒙着神秘面纱,极少有媒体炒作而进入公众视野。力拓间谍案不仅关乎我国钢铁行业整体利益,更昭示着新时期隐蔽战线的斗争剧烈至浮出水面。在商场如战场的今天,如何防范商业机密的泄露,对于厂商来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些无所不在的商业“无间道”,令厂商在用人上慎之又慎,不得不在聘用和辞退等各个环节采取对商业机密保护的措施。
企业的拥有者对商业机密的保护是不遗余力的,但是企业的员工往往对于商业机密未必有那种主人翁意识或是警惕意识。对于某些握有重权的中高层管理者来说,商业机密甚至是他们挟持企业的手段或者是与企业讨价还价砝码。若企业不能满足他们对权欲与利益要求,他们就有可能就拿企业的商业秘密来说事。此风不杀,必然会侵蚀我们正常的经济运行机制,甚至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
技术、渠道、操作模式是中央空调企业赖以立足市场的核心,算得上是中央空调企业的商业秘密。近些年来,不乏一些人以此作为筹码换取自己的利益。甚至一些人在掌握了供职企业的商业机密后,以此作为跳槽或者创业的资本,使得中央空调产业内所谓的创业企业层出不穷,造成了行业的不正当竞争与混乱。
“力拓间谍案”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防泄堵漏必须要提上议事日程。必须看到,技术人员流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深入,这种现象只会不断加剧。尽管跳槽流动防不住,但商业秘密并非不能堵。企业应着力在法律保护、技术保护、行政保护等方面入手,加强信息保密的管理和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