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一句话,不是文艺表达,而是重拳出击。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史上最剧烈的环保风暴。2017年,在全国,因环保不达标已经或正在被关停整顿的企业,不是几百家、上千家,而是以万为单位计,甚至带来了某些行业生态的重大变化。
环保督察力度之大,执法之严,速度之快,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陷入停工、停产的困境,更普遍的影响是原材料涨价,零件断货,波及到了更为广泛的产业链上下游,令本来就“利润薄如刀片”的制造业雪上加霜。
一、钢铁行业:行业上游涨价,中下游为亏损买单
近日,环保部部长李干杰指出:大气污染形势仍然严峻。京津冀仍然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主战场。截至目前,环保部已经向京津冀28个城市发出322封督办函,并附有督办清单。
环保部强调,眼下距督察结束不足两个月的时间,违法企业不整改将没有退路,而地方政府不及时对违法企业进行处罚,对清单问题进行整改的话或将被问责。
尽管《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已经实现,但大气污染形势仍然严峻。环保部提出,将制定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计划,出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环保部设立4月8日作为整改大限,如今距离环保督察结束还剩一个月时间,各地多家企业因为环保不达标而被停产停业。浙江、苏州、山东、四川等地已打响关停企业“第一枪”。
在天津海钢板材董事长于茂松的印象里,钢铁企业从2014年开始大面积亏损,2015年钢铁更沦为“白菜价”,每斤约7毛钱。当时全国只有一两家钢厂不亏损,其他全部沦陷。
但是,从2016年开始,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下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之后,“2017年钢厂反而都赚钱了。2015年每吨亏损将近100元,2017年每吨反赚1000元”。因需求增长、政策利好、环保限产等综合因素,使一家钢铁企业居然三天赚了一个亿。
尽管钢厂赚得盆满钵溢,但实则是下游企业为之买单。据于茂松介绍,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利润几乎集中在上游。而下游80%-90%的企业是亏损的。到2017年下半年,中国的钢铁出口量呈现断崖式下滑。从2016年开始,全世界最贵的钢铁在中国。但是,2015年、2016年、2017年钢铁的出口量依次为:1.1亿吨、8000万吨、6000万吨。
在造纸行业,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从业者透露:“为什么贵呢?环保突然严了,工厂开工不足,甚至很多工厂停产,国家专项行动查获进口废纸,进口的部分减少了,供需平衡就被打乱了嘛。”
二、涂料行业:“油改水”大潮,涂企将面临现实拷问
日前,环保部正式开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巡查。此次行动针对“2+26”城市中问题突出的区域及行业,共安排102个巡查工作小组,大气污染治理攻坚大战全面打响。
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最紧要的工作,是对已经核实的“散乱污”企业,进行集中整治。其中,涉大气污染物排放并列入淘汰类的企业,要在9月底前全部依法取缔。这意味着,以中小涂料、印染、钢铁等为代表的“散乱污”企业,将面临今年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大扫除。
据了解,此次巡查,环保部在北京、天津各安排了2个工作组。作为重要的政治中心和人口密集区,9月以来,两地已先后遭遇多次雾霾天气,相比往年,污染情况大有加重之势,引起民众恶评不断。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散乱污”企业作为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已非取缔不可。
以涂料行业为例,环保部门对其的核心治理政策是“油改水”,通过提高水漆生产和使用率,逐步消灭高VOCs排放的油漆。“散乱污”涂企是油漆产能聚集地,如今将全面被淘汰。
据悉,天津市有涂料生产企业460余家。其中,中小型私营企业占九成以上,也有立邦、杜伦斯等规模较大的外资企业。据市民唐先生透露,当地还有大量家庭涂料作坊,由于规模较小,没有登记在册。因此,小作坊和460余家涂企中环保设施,VOCs排放不达标的,是主要的取缔、整治对象。
日前,环保部表示,秋冬季强化督查执法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并坚决杜绝治理过程中应付、懈怠等情况。可见,VOCs排放严重超标的油漆企业,没有侥幸的空间。
当地涂料行业人士透露,近年来,污染防治方案四处开花,行业“油改水”进程不断提速。由于政策和市场等原因,本该在现在加大马力生产的油漆企业,却多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督查力度继续加大,如不能转型,哪怕是正规厂家,都只能停产,何况早就注定关门的小作坊。
他告诉记者,今年3月,当地外资企业,天津立邦就被环保局处罚过。企业不仅被罚了4万元,还被责令油漆厂房停止建设和生产,进行整改。
天津环保局负责人介绍,在集中治理“散乱污”小作坊之后,天津还将对30家工业涂装、32家化工企业进行VOCs专项治理。相比之下,北京则侧重于用漆企业,计划治理或关停家具厂198家、包装印刷61家以及部分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厂。
这意味着,“油改水”大潮和上下游同步打击的现况下,继中小型涂企之后,诸如立邦等大型涂企,不论在市场上,还是在生产上,都将面临更严厉的现实拷问。
关停、倒闭,从业者何去何从?
因为环保停产整顿等原因,不少制造型企业,其生产设备大多是连续性设备,停一次再开一次,直接损失甚至可高达几十万元。
有时候,环保政策变化异常之快,也产生了企业刚刚按照新政策执行下去,匹配好设备,但标准又上调了的不适应症。尽管标准的出台会带动一系列设备厂家的繁荣,但政策变动太频繁,也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一个真实的案例是:一个天津的砖窑老板,为了进行环保升级,几乎把身家性命都投了进去。投资改了天然气,相关手续也都办齐全了,但刚把天然气装好,准备投产的时候,却被告知该行业在本市被取缔了。老板直接精神崩溃了。
损失是一连串的。尤其对于一些出口型企业而言,损失不仅仅来自于停产,如果连港口都停运,就意味着毁约。“企业是依靠信誉生存的,你定好了订单都保证不了时间。这个损害可能是很难计量的。”天津海钢板材董事长于茂松说道。
他算了一笔账,被关停的散乱污企业,仅天津静海区就多达2000多家。一家按10个工人算,失业人数就多达2万多人。
那这些制造行业该何去何从?
北京周边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家EPS(泡沫塑料)生产厂商悬赏数百万,寻求进入三星供应商体系,无果。而环保风暴一来,数百家EPS生产厂商纷纷倒下,仅存寥寥几家。这时三星反而主动找上门来了。这家企业终于扬眉吐气。
环保,实际折射出来的是企业自身价值的认知态度,它更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环保,将同其他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样,将无时无刻不考验着管理者对短期和长期,微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三对矛盾的平衡和把握。